欢迎您的到来!
今天是2018年10月19日15:32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介绍 > 年度工作报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15年度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5-12-28 16:13: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2015年我会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和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在繁荣学术交流推动环境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加强会员服务和组织建设增强学会凝聚力,开展环保科普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不断提升。

一、实施能力提升专项,加强学会综合能力建设

我会在获得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第一期资助的基础上,申报并获得中国科协第二期“优秀科技社团”一等奖,将连续三年每年获得300万资金用于学会能力提升发展。

我会以深化实施能力提升专项为抓手,加强业务平台和综合能力建设,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在繁荣学术交流、推动环境科学发展和环保科技创新方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全力打造学术交流品牌,提升学术交流水平,逐步形成了学会的学术核心竞争力。在环保科普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方面,着重发挥环境科普工作主力军的作用,创新市场运营机制,打造学会自有知识产权的科普品牌,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在全面提升学会服务社会和政府的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方面,扎实推进开展科技评价、举荐人才和咨询服务等重要工作,逐步提高学会自主创收能力,全面提升了学会市场竞争实力。在提升服务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增强学会凝聚力方面,动员各方面力量发展学会会员,提高会员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学会办事机构职业化队伍建设和学会组织建设,明显增强了学会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二、繁荣学术交流,深化学术引领作用

我会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努力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的环境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和学科发展引领的作用。

(一)国内学术交流

1、进一步提升学术年会品牌。8月6-7日在深圳举办2015年学术年会。环境保护部吴晓青副部长、王玉庆理事长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做了讲话。共设16个专题研讨会,约300名专家学者作了报告,正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数达到95%以上。集中介绍了相应领域的技术进展,近10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年会。年会紧密围绕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重点环境学科开展研讨交流,不仅推动了环境学科的发展,也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2、举办系列高水平专题研讨会。我会贯彻实施“学术立会战略”,针对重点热点领域主办的第十九届SO2、NOX、PM2.5、Hg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2015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2015年汞污染防治与履行国际汞公约研讨会等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发挥了活跃学术思想、启迪创新思维、推出原创成果的重要作用,成为科研信息的集散中心,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平台。

3、分支机构学术交流活动

各分支机构积极组织高层次学术会议,主办、联合主办学术会议40余场次,参会人数约8000余人次,收到论文约2000篇。如我会环境化学分会与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分会联合举办的“2015环境化学年会”有近4000名国内外代表参加;水环境分会的“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大气环境分会的“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固废分会的“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等连续多年举办,均成为各自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起到了引领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支机构与总会的工作配合越来越密切。我会2015年学术年会共有11个分支机构承办了年会分会场,组织领域内主流专家学者参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理事会及秘书处工作部署,针对学科重点热点领域成立了科技评价工作委员会及环境信息分会、能源与环境分会和生态食材及生境保护专业委员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共7个分支机构。

4、召开第四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我会与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于9月26日在合肥举办“第四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定向邀请国内环保科研教学单位130余位主要负责人出席,论坛就我国环保科技发展预测、协同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十三五”环境形势与科技需求等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树立了我会在环境学科领域的权威地位和引领作用。

(二)国际及港澳台交流

10月16-17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办“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来自俄罗斯、瑞士、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近百人发言交流,促进了不同学术观点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10月30-31日我会联合美国南加州华人环保协会在北京召开“2015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与管理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00余位代表出席本届会议,围绕“健康土壤和水带来健康生活”主题,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修复技术、评价与管理、产业融投资等方面进行研讨和交流。

9月21-26日在北京举办“2015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我会王玉庆理事长、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陈龙吉、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台湾中研院院士刘绍臣等出席论坛开幕式,两岸大学、科研院所、环保企业150余人出席会议。论坛主要从大气、固体废物回收、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三)打造精品科技期刊,引领自主创新

《中国环境科学》将出版周期由8-9个月缩短至7个月,共发表优质论文约500篇,核心影响因子1.595,自2012年以来连续四年学科排名第一,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前5%的 A+评级,获 “中国科协精品期刊TOP50项目”资助,22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最高水平论文。启动了双语数字出版工作(每期翻译论文15篇左右)推动期刊走向国际化。

三、打造环境科普品牌,提高全民环境科学素质

以提高全民环境科学素质作为使命,深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通过环保科普统筹推进和开展重点环保科普活动,进一步发挥我会环保科普主力军的作用。

(一)统筹推进环保科普

3月组织召开了环保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明确加强环保科普资源的创作工作,将活动和新媒体传播有机结合,扩大环保科普活动覆盖面网络科普、科研成果科普化。加强顶层设计,牵头编写《关于进一步加强环保科普工作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6月由环保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布。汇编了3期《全民科学素质环保工作动态》通过电子邮件、QQ工作群等方式传递了环保科普的有关重要信息。科普部荣获中国科协“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部门主任荣获“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先进个人,受到中国科协、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表彰。

(二)开展环保科普品牌活动

1、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深入动员开展千乡万村环保科普活动,15个省环境科学学会,全国共有80多所学校7000余名志愿者,走进全国近1000个村庄开展科普活动,受众近二十万人。该活动继续列入“十三五”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

2、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共征集动画、漫画、微电影摄影作品2000多件(套),评选出各类奖项90多个(套)。环保部吴晓青副部长为获奖代表颁奖。编辑出版了《全国环保科普创意大赛获奖作品精选集(2012-2014)》,设计制作了以获奖作品为背景的科普挂历,并集中进行了大赛获奖作品精品展览进20个社区、进20所学校和电视展播等活动,社会反响良好。

3、开展环保科研院所(站)开放试点。为有效发挥我国环保系统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优势,构建环保科学传播和公众参与平台,2015年我会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18家单位联合发起了环保科研所公众开放活动,于科技周至环境日期间,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开展试点,包括科普讲座、参观、实验、咨询等多种形式。活动得到了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凤凰网、网易、搜狐、中国环境报、等各大媒体的相继报道或转载。

4、与媒体合作,针对热点问题举办环保科普沙龙。与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整合了学会专家资源与媒体记者资源,摸索出一套较成熟的合作模式,举办“京津冀灰霾成因科普沙龙”、“环境与健康风险认知科普沙龙”、“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技术与应用发展沙龙”。组织大气、环境与健康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核心专家,针对热点问题多次撰写科普文章、接受媒体采访、参与科普节目策划和录制,如与湖南电视台“新闻大求真”节目合作,制作了“毒跑道”、“铅中毒”事件及“雾霾科普”专题节目。

(三)环保科普资源开发共享与信息化建设

在环保科普资源开发方面,我会自2011年启动了环保科普丛书的编写工作,推动34本图书,目前已完成20余本书稿的编写,目前已经正式出版10本图书。采用市场合作方式开展了漫画图书的二次开发,目前已完成10本漫画图书,正式出版5本。此外,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第三版综论部分350余条条目编审工作;承接中国科协百度百科词条项目,围绕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编写了500条科学词条的筛选、编辑、审核和上传等工作,共计70余万字;承担的环保公益科研专项“环境科学传播在生态文明建设及环保应急中的应用研究”正式获批启动。

在环保科普信息化建设方面,完成了“中国环保科普资源网”门户网站改版并正式上线,建立了环保科普“365”微信、微博等移动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借助网站、微微信等打造科普活动在线平台,初步实现了我会品牌科普活动在线报名、作品征集、在线互动、线下评审、网上公布等的有效结合。门户网站已经上传资源100G;微信平台每周发布5条科普知识、漫画、动漫等,已累计发布300余期,多次名列环保或科普自媒体月度排名前列;积极参与微信科普及辟谣工作,入驻“腾讯微信辟谣平台”。

(四)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建设

一是完成了第五批科普基地申报与评审工作,共有63家单位积极申报,目前已完成初审和专家评审,确定了现场考察名单,基地队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二是为有效发挥科普优势和作用,加强对现有基地的运行管理和能力提升,组织对12家基地开展了绩效评估,对评估结果绩效较差的两个基地提出了整改要求;三是以后补助方式资助科普基地在科技周、环境日期间,进农村、进社区、进集市和进学校等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如沙湖“国际观鸟节”活动就吸引了10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

四、开展科技评价,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紧抓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和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需求,加强我会科技服务特别是科技评价能力建设,开展了学科评价、学科发展研究、技术评价制度建设、成果鉴定和科技奖励工作,为促进我国环境科技创新发挥了学会特有的作用。

(一)推动环境科技评价机制创新

在中国科协和环保部支持下,将“验证评价”工作列入由我会承接的转移职能,由我会牵头开展验证评价试点、编制发布实验评价(验证评价,简称:ETV)团体标准,成立了由25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环境保护技术验证评价联盟;首次发布我会团体标准—《环境保护技术验证评价通用规范》和《环境保护技术验证评价 测试通用规范》。开展9例国内评价案例,与丹麦、韩国开展合作。

(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2015年度全国165个项目参加了申报,9月在京召开环保科技奖专家评审会,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担任本届评审委员会主任,共评选出一等奖6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2项,并首次增设科普类奖项,两个作品获奖。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推荐发明专利2项,推荐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三)科技成果评价(鉴定)工作

2015年组织评价各项环境相关理论、技术、产品、方案等共计29项,涵盖了环境管理、生态保护、水体污染控制技术等各个领域,在促进环保科技创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四)编写科学发展报告,开展环境学科评价

完成约100万字的《“十二五”中国环境学科发展报告》,包括1篇综合报告和和24篇学科(领域)专题报告和20余万字的《中国环境学科发展报告》包括1篇综合报告和5篇专题报告。近十位两院院士、200余位环境领域专家参与撰写,对“十二五”期间科学研究进展、技术研发进展、管理实践进展等进行了深入总结和分析评价,引领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

推进环境类工程教育认证,完成了25所学校的资格审查和报批和8所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并对天津大学等5所已认证高校进行持续改进指导。增补了22位新认证专家,组织48位专家参加了认证协会的2次专家培训,组织召开了160人参加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培训,召开2次环境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全体会议等。

五、发挥智力优势面向政府和社会开展第三方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学会人才荟萃、资源整合优势,把科技工作者个体智慧上升凝聚为集体智慧和组织智慧,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共性问题开展调研咨询,力争将学会建设成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专家智库。

(一)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我会理事会高端专家智库优势,在今年理事会期间,就“十三五”环保规划进行了专题咨询,许多建议被“十三五”环保规划及部门工作采纳。针对大气法修订,组织召开了专题咨询研究会,对大气法修订提出了较系统的意见建议,并报国务院法制办。

完成科技部委托的《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的征集、专家评审和编制等工作,遴选出152项技术成果,于12月1日由科技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布。承担了《脱硫石膏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电镀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项标准的编制工作。

接受国家发改委托,承担了环保领域国家创新平台建设方案设计工作,完善了平台布局,拟定了平台申报、评审实施方案,为即将开展的平台评估工作做好了准备。该项目已列入中国科协第二批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并给予了经费资助。

对领导批示件的技术有效性、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的日常管理等进行决策咨询和日常管理,共完成7个意见函的回复,咨询专家30余人次。组织了1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立项论证、5个工程技术中心验收;负责修订的《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由环保部发布实施,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三五”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列入环保部“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二)服务企业创新,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发挥学会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优势,助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了“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工作站保定服务中心”,并与保定市净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首个企业服务站。免费为涞水县做大气污染源解析,提供环境友好咨询服务,共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污水治理等工作。

完成了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环境空气污染事件技术评估和全厂环保状况调查等咨询服务。接受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开展环境技术、项目投资合作中介服务,提供环保科技发展战略咨询等。

(三)环境与健康工作

受环保部科技司委托,在开展环保部系统环境与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起草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方案,开发了调查题库,构建我国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和评估方法体系。与北京大学人口所合作,在甘肃、湖北和北京三个省(市)完成6个地市3600人现场问卷调查,基本完成数据库录入工作并计划于年底完成环境与健康素养报告初稿。

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共同举办“2015国家环境与健康研讨会”,共同打造本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活动品牌。完成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基本数据集与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研究》,

(四)组织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环境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我会在主管部门支持下,与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等分别合作建设“国家公开大学环境学院”等环境继续教育平台。

开展了“场地环境修复与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环境监理工程师”、“企业环境监督员”、“环境法医及损害鉴定评估”等专业培训工作,今年累计培训9000余人,部分项目纳入了人社部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申请承担了人社部高级研修班项目,10月下旬在常州举办了“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高级研修班”,60余名高级专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和工程现场学习交流。

六、坚持民主办会,加强自身建设

(一)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秘书处党建工作

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和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环保部党组的部署,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研讨活动。组织好各项党员学习活动,并以党建带业务,持续开展业务能力培训,组织处级干部集中学习和主题研讨,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申请了中国科协“党建强会计划”和中国科协党建研究会项目,结合学会实际设计了“学术引领、科技创新、科普共建—2015环境学会“党建强会计划”十百千特色活动,研究完成了《科技工作者的“中国梦”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问卷研究调研报告》。此外,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合作开展了“社团管理专题培训”,秘书处工作人员及分支机构人员参加研修并进行考核,参加人数300余人次。

(二)坚持民主办会,抓好组织建设工作

1、召开第七届第四次理事会及八至十一次常务理事会。8月6日,在深圳召开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扩大)及第十次常务理事会,污防司陈永清副司长介绍“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背景、实施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七届十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理事增补变更事宜和新设分支机构事宜。

2、召开2015年分支机构工作会。4月23日在京召开了2015年分支机构工作会议,共70余人参会。会议对分支机构工作进行了研讨交流,部署了年度工作,传达研讨了国家关于社团分支机构改革的相关问题。

3、召开全国环境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2015年全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工作交流会”于11月19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会上传达了国家关于社团改革、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精神,就新形势下学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交流学会工作经验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七、提高为会员服务能力,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

集中在发展会员、服务会员、凝聚会员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落实了为会员服务的制度和具体措施,通过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让会员通过学会这个平台得到学术认同感和行业归属感,使学会成为“会员和环境科技工作者之家”。

1、会员发展工作。通过分支机构等渠道和学会业务活动平台积极发展会员,新发展会员数163家,目前共有单位会员1028家,在环境科技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2、组织召开2015中国环博会暨第四届单位会员交流年会。专家、国际国内组织机构代表等与我会单位会员代表共计600余人,围绕“十三五”环保科技进展为主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讨论。同期与上海中贸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IE expo 2014中国环博会”为亚洲最大专业环保展,有1200多家参展单位,展区面积达6万平米,参观客流达6万人次。本届会议设立了创新技术展示路演和投融资洽谈,并与绿色金融分会合作开辟了环保投融资板块。CCTV、新华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等十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3、实施“互联网+学会”工程,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为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和学会发展需要,根据学会工作部署,启动了“互联网+学会”工程,开始了第一期工程的实施工作。

做好网站和微信、微博平台信息服务工作,一年来共发布各类新闻500多条,制作网站和微博专题宣传15个,对学会重要活动都进行了微博直播和微信专题宣传,上传各类图片资料2000多份。“学会官方微博”目前粉丝达到2万。

在中国科协企业创新学会支持平台项目支持下,完成了国际环境科技专利信息3000项的遴选工作。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咨询服务方式为会员提供专利推广和技术创新服务。

4、深化人才培养举荐作用,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

组织两院院士和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奖等推荐工作,发挥学会发现举荐作用。一是我会推选的吴丰昌等4位候选人均通过科协评审,推荐到工程院,圆满完成推选任务。二是组织开展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推荐,对我会和环保部系统推荐的30余份申报材料进行了评审推荐。三是开展了中国科协创新群体项目评审工作,评选推荐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项目获得创新群体项目。

5.为会员单位搭建创新技术交流合作推广平台 11月19-20日在昆明举办“2015国际环境专利技术推介暨环境创新技术应用推广交流会”。邀请了中国科协盛小列主任和专家介绍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和“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等有关情况。

八、2016工作要点

(一)积极实施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通过参与创新驱动助力、学术交流示范、学科发展引领与资源整合集成、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精品科技期刊、青年人才托举、学会发展基础培育等项目,提升学会服务创新、服务社会与政府、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自身发展的能力。

(二)繁荣学术交流、推动环境科学发展

组织召开2016年学术年会,第二十届脱硫、氮氧化物污染研讨会、第五届重金属污染防治研讨会、第三届水污染防治研讨会等学术交流会议。召开2016年第七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在台湾召开“2016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继续做好主办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和改革发展工作。

(三)加强环保科普重点工作,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

配合环保部出台“十三五”科普实施方案,抓好“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农村环保科普行动”、“全国环保科普创意大赛”、“环保科研院所开放”等活动,精心培育重点活动品牌效应。加强常规与热点相结合的环保科普活动。重点开发新科技、漫画、动画等资源。探索“互联网+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建设工作。

(四)开展科技咨询评价,服务社会和政府

做好中国科协、环保部等上级单位委托的咨询服务工作和相关的咨询项目;大力推进ETV验证评价应用,完善社会化、市场化评价业务平台的建设,探索建立综合评价模式;继续开展环保科技成果鉴定活动;做好2016年环保科技奖各阶段工作;继续做好环境类专业认证教育、工程中心日常管理、国家环保领域创新平台评审等相关工作。

(五)初步构建起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以建设社团人才标准和培训课件为核心,结合环境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服务工程,研究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规划。紧抓重点热点领域开展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项目。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模式的变革,开展网络课堂、微课程等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开展环保职业分类和标准的研究,向主管部门申请开展环保职业水平评价试点工作。2016年计划完成培训人数8000-10000人。

(六)探索建立“互联网+学会”服务模式

整合学会信息化资源、平台,探索建立“互联网+学会”服务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学会各业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努力实现“同行在线”,开发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和专业移动信息平台。

(七)服务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提升办事机构服务水平

坚持民主办会做好理事会服务工作,根据改革精神推进秘书处职业化建设,完善分支机构管理运营。按照中央要求深入抓好党建工作,开展办事机构工作人员专项业务培训。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环保科普365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