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
今天是2018年10月19日15:32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介绍 > 年度工作报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 2019-02-15 15:29: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一年来,我会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强化政治担当、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中心,围绕部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和理事会提出的创建国际一流学会,推动环保科技创新,服务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发展战略,按照学会“四服务”的职责定位,在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大学术体系建设、落实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大传播体系建设、建设跨行业产学融合平台着力服务会员和基层、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等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推进大学术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融合学术交流、科技评价、成果转化三个层次职能,立足于学术交流、科技评价、科技奖励、成果转化、国家环保工程技术中心服务等工作,着力推进大学术体系建设、拓宽环保科技创新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一)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学术交流

截止目前,秘书处和分支机构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主办或参与主办国内外学术活动近40场,参与交流人数超过2万人。其中,20188月在合肥举办集会展赛和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平台一体的科学技术年会,参会人数2500余人,包括37个分会场、5个论坛(含“一带一路”国际论坛和两岸四地论坛)、1个青年专场、5个研修班(含1个基层领导干部环保培训班)、1个竞赛以及科技成果展示等,同时颁发2017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2018年度环保科技创新实用成果奖、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度十佳优秀论文奖等。同期举办第二届环保科技创新发展高端论坛,聚焦VOCs 污染排放与臭氧形成机制及防控,形成专题建议供决策参考。

1. 20184月,在太原举办第二十二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结合举办地需求专题组织山西省各市县环保局、大气污染排放企业代表与清华大学等8家科院院所及环保企业对接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技术和综合治理方案。

2. 20185月,在福州举办全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研讨会,同期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洽谈会、成果鉴定会、技术升级改进需求发布等活动。

3. 20185月,在西宁举办全国生态与环境信息学研讨会,邀请全国生态与环境信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构想和需求开展对话交流。

4. 20186月,在南京举办第七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百余位院所和创新环保企业负责人参加,聚焦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进行专题对话。

5. 20189月,在呼和浩特举办第二届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研讨会,同期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

6. 20189月,在常德举办第四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同期开展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高级研修班。

7. 201810月,在昆明举办20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耐火材料等行业烟气治理技术与应用研讨会,1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聚焦重点工业行业烟气污染治理技术及成果转化应用。

8. 201810月,在上海举办2018全国VOCs监测与治理高峰论坛,针对VOCs监测技术难题攻坚形成政策建议,同期组织供需对接会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9. 201810月,在上海举办2018大循环:农业水土有机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同期开展成果转化与项目对接活动。

10. 201811月,在贵阳举办第六届全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讨会,邀请国内百余位代表深入交流和研讨关于“沉积物环境”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提升我国关于沉积物环境风险研究和底泥污染治理的研发能力提供支撑。

11. 201811 月,在腾冲市召开第八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60余位专家作主题报告,深入探讨交流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理论研究、修复技术及工程案例。

12. 201811月,大气环境分会在青岛举办第24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10位院士、1500余名国内外大气环境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展示交流大气环境科技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出谋划策。

13. 201812月,在深圳召开第二届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聚焦“深化环境监测改革,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同期举办环境监测科技成果展示活动。

另外,秘书处和分支机构先后参与主办或承办第三届资源环境与生命科技创新发展高层论坛20181月,昆明)、 第十三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20183月,北京)、第二届全国水处理与回用学术会议20184月,青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8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20185月,成都)、“绿色金融论坛”(20189月,四川遂宁)、“青年科学家论坛—环境与能源协同发展机制、模式与政策”(201811月,北京)、“生态环保前沿科技学术报告会”(201811月,重庆)等多个学术交流活动;《中国环境科学》录用文章数量持续增加,核心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位居前列,学术引领力持续提升。

(二)深入开展科技评价

发挥独立第三方优势,围绕成果鉴定、技术验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评选等,更好地提供环保科技公共服务。其中,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直接提名项目参评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成果鉴定涵盖环境相关理论、技术、产品、方案的鉴定或验证评价,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第三方评价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

1. 完成2018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2018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专家评审会于20181130日在北京召开,经一等奖候选项目答辩、分组评审专家介绍后,由全体委员无记名投票,最终评选出37个项目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9项,科普类奖2项(目前正在公式中)。

2. 通过专家评议等方式,完成京津冀及周边空气质量预报高性能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典型铅生产过程含铅废物处置环境风险与安全评价技术研究36项环境相关理论、技术、产品、方案等第三方评价工作。

3. 依托“环境保护技术验证评价联盟”,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蚯蚓堆肥处理技术、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设备、基于土壤微生物活性剂的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等环境技术项目的验证评价(ETV)。

4. 完成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22所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第三方评价工作(自2012年环境类专业认证委员会成立、秘书处挂靠在学会以来,已累计完成60所高校的94次认证工作)。

5. 启动《2018-2019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编制工作,对近两年我国环境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和研究,比较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提出我国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三)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现7大片区全覆盖、“点状分布、链状延伸、面状辐射”工作布局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信息平台、加强对40多个中心的管理服务支撑,结合学术活动链接优势资源对接地方需求、促进项目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开展团体标准编制工作,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升到新的层次。

1. 依托学术会议,结合地方特色、行业发展情况,开展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需求对接、成果转化洽谈,促进多个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其中,全国城市污泥污染防治与资源(能源)化循环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开展的成果转化活动促成辽宁省锦州市污泥处理处置项目20184月正式运营,PPP模式投资5000万元。

2. 20185月在上海举办中国环境技术大会,来自全球600余位环保领军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会议,组织30余场高峰论坛及技术专题会、创新技术展示及路演洽谈等,会议同期举办的2018中国环博会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1762家企业参展。

3. 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信息平台,组织开展2018年工程技术中心运行绩效评价,编制《环境保护技术发展报告(2018)》;将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纳入学会会员体系,联合举办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交流年会暨成果展,利用学会平台开展系列技术交流、研讨、推广活动,为中心成果转化服务。

4. 开展社团标准编制工作。经会员单位、工程技术中心等单位申请,立项开展再生水利用效益评价指南、低温等离子体集成技术处理工业废气工程技术要求、湖泊控藻过程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导则等10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

5、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经答辩竞标,我会获得中国科协支持,以学会为主体搭建环境治理智能化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平台,联合多家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金融和中介服务机构,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开展协同创新与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流合作,推动智能信息技术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和环境监测管理执法领域的应用。

二、推进大传播体系建设,落实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民参与

以政策热点走天下、全民环保在行动、美在中国发现之旅三项工程为重点,搭建政府与大众、科学家与大众之间交流的桥梁,发挥生态环保科普牵头引领作用,推动全民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中国。

(一)围绕中心工作加大政策传播力度

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除依托微信公众号和《环境与生活》杂质平台加大传播力度外,持续开展基层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培训,结合学术活动、调研交流等业务工作,学会理事长、环境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团队和秘书处领导班子成员多次在北京、安徽、青海、内蒙、甘肃、陕西、黑龙江等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开展系列专题讲座活动。

1. 面向领导干部系统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政策和实践。20185月,举办“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环境论坛”,王金南院士、环境科学传播首席专家高吉喜等围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作专题报告;8月,黄润秋理事长在科学技术年会上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专题讲座,举办“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高级研修班”;10月,组织邀请专家参与甘肃省白银市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环保专题培训活动。

2. 依托环保科普365微信平台和微博,与百度、新浪、一点资讯等互联网专业机构合作提高传播覆盖面,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七大标志性战役、四个专项行动及环境监测、美丽中国等主题发布200期图文信息,单篇阅读量达到35万。全年开展环境监测专题系列报道、霾科普系列报道、全国最美自然保护区宣传系列报道超过200篇,总阅读量超过10万。

3. 依托学会主办的《环境与生活》杂志,每期围绕生态环保中心工作和热点话题策划专题和深度报道,如生物多样性专题中刊发的《西双版纳森林递减 桂西南山地物种堪忧》,仅搜狐新闻转载阅读量超过640万。生态环境部刘华副部长配图专访文章被多个国内主要媒体和门户网站转载,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受到刘华副部长的肯定。

(二)举办系列品牌科普活动倡导全民参与

组织动员青少年、大学生志愿者、环境科学家、环保科研院所、环保科普基地等各方力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科普活动。

1. 培养环境传播宣传队。组织首届我是环境讲解员活动,邀请业内专家和媒体大咖共同发掘环境解说人才,提升环境传播影响力,20181月至5月期间从数百名参赛选手中评选出15位优秀选手(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在20186全国科普讲解大赛4人荣获奖项。

2. 动员各级机构参与。组织全国26个省市的75家监测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护地(如自然保护区)、企业、博物馆等,在全国科技活动周至六.五环境日期间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专家报告、互动实验、展览等各类活动80余项,参与人数超过万人。

3. 动员科学家参与。在黄润秋理事长的倡导和支持下,组建了由郝吉明院士、高吉喜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10支环境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及团队,面向青少年、农村城镇居民、领导干部等重点人群,围绕热点进行深度科学解读和宣讲,首批制作了10个议题的20项精品科普报告。2018年团队成员参加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动6人次,面向领导干部、科研人员和青少年开展了36次讲座,撰写科普文章 56 篇,在生态环境部官网、两微客户端、新华网、光明网、《环境与生活》、环保科普365等广泛传播。接受央视等媒体采访9次,参编出版科普读物25部。组织10个团队成员录制系列科普视频,目前已经完成4个团队视频的拍摄制作。

4. 发动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启动以环境与健康主题的2018年暑期大学生志愿者农村环保科普行动,发动近百所高校千余支小分队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农村、深入村居,面向农村居民开展环保科普活动,传播科学、文明、环保、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国100多所高校、9000多名志愿者,1000多支科普小分队,深入农村环保科普活动。受众超过100万人次。各类新闻媒体报道超过100次(百度检索)。

5. 20189月,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围绕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的主题,承办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绿色生活展区,向公众展示各个领域的绿色创新成果。

(三)加大传播内容供给

落实国务院《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召开全民科学素质环保联席会,举办“全国环保科普工作交流会暨环境科学传播高级培训班”,实施环保系统年度环保科普专项,推进科普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环保科普服务。

1. 推进美在中国发现之旅。20182月,在北京举办寻找中国好水暨第二届中国好水水源地发布会,发布《寻找中国好水优质水源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评估研究报告》,公布第二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包括贵州赤水河、青海三江源及长江经济带的河流型、湖泊型及水库型水源地。联合科研院所和100多家媒体,以科研专家的眼光发现典型案例,宣传治水、护水的先进经验,为优秀水源地提供治水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对水源地的保护。

2. 20181月完成“‘心环保 新生活环保科普创意大赛系列活动评选,征集到各类作品5000件(视频作品110部,绘画作品2000多个,征文作品2000多个)微视频、动画参赛作品录入腾讯科普影视厅”“中国环保科普资源网数据库,持续丰富环保科普数据库资源内容;参加科技部组织的全国优秀科普视频评选,两部动画作品获奖;开展“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科普类)”征集评选工作,推荐优秀作品2部;组织参加“全国2018年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组织3个团队参赛,成绩优秀。

3. 组织编辑并出版《生态文明科普知识读本》《农村环保科普知识读本》《农业环保科普知识读本》《畜禽养殖污染科普知识读本》《水环境保护知识问答》、《PM2.5污染防治知识问答(续篇)》等(累计已持续开发、出版环保科普基础图书系列丛书29本);集结专家团队,围绕生态环保热点重点开发了402分钟短视频,形成环境与健康系列、两会专题报道系列、大气污染防治系列,逐步构建公众身边的视频课堂,取得了良好传播成效;开发《中国小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校本教材》,出版、印刷4万册《环境与健康》科普宣传册全国发放;新制作信息化科普资源600多套,完成系列科普动漫近70部,200多分钟,均在网络免费传播。

4. 实施科普工作专项。按照《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总体实施方案》要求,面向 1569岁常住人口开展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组织地方环境学会在全国15个省份、90个县区、180个村/居委会进行实地访问工作,完成39600人的问卷访问任务,推动建立环境与健康素养常规监测体系;完成国家级科研基金“环境科学传播途径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应急中应用研究”项目;完成中国科协委托“环保类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普服务评价研究与试点”项目。

5. 推动期刊建设。《中国环境科学》改版,经报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批,自2018年第7期期刊改为A4开本、沿袭绿色主基调重新设计封面封底,录用文章数量有较大增加;经调研研讨,将《花卉与盆景》改刊为《环境生态学》,使其内容与学会的主营业务和工作主线衔接,目前已完成新刊编委会组建、团队组建及稿源征集工作。

三、建设跨行业产学融合平台,加强会员和基层服务

1. 牵头组建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联合11个全国学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三峡集团、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等7个知名企业,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个顶级学术研究机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6个基金会,围绕生态环保领域综合复杂难题、多种技术协同应用等,建设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和产学融合平台,加强横向联系促进生态环保科技集成创新和科技资源共享,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和技术跨界创新。20189月,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成立,黄润秋理事长任联合体主席。

2. 利用技术展示推广平台服务会员,5月在上海举办中国环境技术大会,来自全球600余位环保领军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会议,面上会员组织30余场高峰论坛及技术专题会、创新技术展示及路演洽谈等,会议同期举办的2018中国环博会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1762家企业参展。

3. 成立青年分会、举办青年论坛,创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首次评出30人(金奖8人、优秀奖22人),加大青年人才托举力度;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开展年度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征集活动,从来自82所学校的作品中评选出60份优秀作品;经我会推荐,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席北斗研究员荣获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4. 面向个人会员加强继续教育服务,结合政策热点和市场需求,开展排污许可、危险废物、环境法医培训、环境监理、环保管家等继续教育培训22期,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组织环境验收监测培训班(8月)和水环境治理研修班(10月),进一步提升建设项目环境监测验收能力和水平,培养满足“科学治水、理性治水、长效治水”水环境治理实际需求的一线人才。

5. 主动对接需求加强会员服务。通过调研或集中会议的形式,累计调研了百余家企业会员单位,了解其发展和需求,为今后强化会员服务提供数据支撑;走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等十余家科研类团体会员单位,就分支机构发展和业务提升、高端学术交流、科技奖励、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青年科技人才举荐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

6. 对接地方生态环保需求,与青海、甘肃等多省(市)环保厅(局)对接,开放学会科技资源、搭建当地科技需求与顶级专家团队的对接平台,推广当地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利用大传播工作体系、讲好生态环保故事、打造生态文明传播品牌。

7. 开展生态环保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811月,联合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组织围场县基层一线扶贫干部(县、镇、村三级干部)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贵州省六盘水市举办“生态农业环保科技精准扶贫项目转化培训班”,结合技术培训、现场考察、经验交流和案例教学,提升基层扶贫干部的综合素质,推动生态农业科技转化。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年来,学会积极举办或承办国际和港澳台学术会议,组织会员出国交流考察,新成立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分会、北极环境与生态专业委员会,积极筹办英文科技期刊,依托生态环境学会联合体启动筹备世界生态环境发展大会,推荐我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游静教授今年9月正式当选亚太环境毒理与化学协会主席一职,努力提升国际化和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一)努力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

1.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筹办英文期刊(刊名称为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季刊),已经完成编辑部组建工作,正在向国家新闻出版署申请刊号,着手组稿编辑,争取20191月创刊号出版。

2. 依托“中国科协生态环境学会联合体”,启动筹备“世界生态环境发展大会”(预计于2019年底召开),逐步培育世界知名的学术活动品牌,搭建“走出去、引进来”国际生态环境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

(二)举办国际和港澳台学术活动

1. 20186月,在广州举办一带一路环保产业创新创业大会,组织10余场技术论坛、洽谈会、推介会等等专题活动,会议同期举办的第12届中国广州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展览面积4.2万平方米,660余家企业参展。

2. 20186月,与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成都科技治霾国际峰会。黄润秋理事长、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王金南、贺克斌、贺泓、刘文清出席并做报告。来自国际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围绕科技治霾主题,分析研讨相关技术发展趋势,为治霾积极建言献策。

3. 201810月,在成都举办2018土壤与地下水国际研讨会,国内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专业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土壤法、标准及相关政策进行研讨和交流。

4. 积极参与中国科协两岸暨港澳港澳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活动,组织召开“两岸四地环境科技创新与合作青年学者论坛”。

5. 201812月,在台北举办2018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近百位两岸的专家学者就共同关注的大气、水、土壤以及环境服务业等环境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

(三)开展双边国际交流

1. 20186月,组织20余家团体会员单位代表赴比利时、荷兰开展环保科技创新与产业对接交流活动,对环境保护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土壤修复项目及对外贸易投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搭建技术交流、产业合作、信息分享以及商业采购精准对接服务和机制性的双边合作平台。

2. 20186月组团赴波兰出席了第22届科普周,并对哥白尼科学中心、波兰科学与高等教育部科学处和波兰环境部教育与传播处就科学传播机制和资源共享进行了参访交流。

(四)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

我会与国际影响评估协会、国际水协等10多个国际性或地区性的学术和行业组织建立了长期联系,加入了国际影响评估协会和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机构区域网络等国际组织。目前,我会所属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任执委以上职务的专家有4位,20189月我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游静教授当选亚太环境毒理与化学协会主席一职;积极参与和支持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的工作,推荐我会1人担任WFEO中国委员会委员。

五、加强学会治理建设和党的建设,提高政治站位、服务生态环保中心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政治建设

1. 除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下发的相关文件外,学会按照部党组统一安排和秘书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在每月工作例会上专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好“三个表率”,持续加强政治建设。

2. 扎实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五大活动,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邻避效应问题化解”两个主题,由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结合具体业务工作深入开展大调研活动,组织全体党员深入讨论、提炼成果并形成对策建议、转化为具体业务工作指引。

3. 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环境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及团队以及本人和秘书处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学术活动、调研交流等业务工作,多次在北京、安徽、青海、内蒙、甘肃、陕西、黑龙江等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开展系列专题讲座或主题宣讲活动;持续开展基层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的综合培训,20185月组织“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环境论坛”,邀请王金南院士及环境科学传播首席专家高吉喜等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面向县级基层干部作专题解辅导报告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先后在安徽合肥市、青海三江源地区、甘肃白银市开展了培训工作,助力解决基层生态环境问题,收到良好效果。

(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1. 第一时间进行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部党组和驻部纪检监察组下发的相关文件。20184月,结合学会实际情况,修订印发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规范出访活动、厉行勤俭节约四个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要求,并印发各部门实施。

2. 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并进行讨论。在元旦、五一、端午、年假、中秋和国庆这些重要时间节点,按照驻部纪检监察组和部直属机关党委的要求,通过全体党员大会、单位微信群的方式,做好特别提醒;结合孟伟严重违纪等典型案例教育,严肃重申“八项规定”等纪律要求的重要性,要严防身边的隐形变异四风,从小事小节做起,守住底线,不碰红线。

3. 做好重点事项的提醒教育。20186月以来,学会陆续有8名同志参加生态环境部第二轮强化督察工作,临行前,专门对这些同志进行提醒谈话,要求督查期间恪守纪律、严格要求、认真工作、实事求是,避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情况发生。在学会的一些重大活动(学术会议、培训、评奖、鉴定等)前进行提醒教育,要求项目的负责人、参与人要做事有原则,严守纪律底线。

4. 抓好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支部建设。结合2017年学会党建工作考核结果,认真反思、仔细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开展支部工作培训,结合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支部党课等的内容、方式、频次和党员参与情况、规范记录等,定期督导检查各支部三会一课落实情况。20186月,在部两优一先评选表彰工作中,秘书处两位党员分别获先进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共产党员;11月,。

(三)加强学会治理建设和制度完善

1. 坚持民主办会。召开理事长办公会,就提升会员和环保科技人才服务水平、推进大学术体系建设和大传播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对外民间环保科技交流等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审议学会愿景、价值、使命及LOGO等文化建设方案;召开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和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第五、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重要事项决策,发挥民主议事决策作用;三重一大重要事项,经秘书处核心组会议酝酿、党总支讨论决策通过后报学会党委;认真执行请示报告和重要事项备案制度。

2. 发挥监事会民主监督作用完善学会治理结构。制定监事会工作办法、年度工作计划,列席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对会议工作程序和作出的决议的合规性及理事履职情况等进行监督。召开第一届监事会2018年工作会议,听取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修订工作办法等。

3. 加强分支机构管理。修订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开展分支机构年度考评,走访调研部分分支机构挂靠单位,通过加强服务、约谈整改、调整挂靠单位等措施促进落后分支机构工作提升;根据学科热点和学会发展需要,积极组织协助专家群体申办青年科学家分会、一带一路分会,臭氧污染、生态地质环境、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北极圈环境专委会7个分支机构。

4. 加强办事机构建设。系统梳理社团组织有关管理要求,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绿色办公、绿色办会指南;修改学会LOGO,梳理学会愿景、价值、使命,对标国际高水平学术社团加强文化建设;承办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秘书长沙龙(20184月),就建设国际一流学会建设开展交流研讨,并组织秘书处和分支机构列席学习;系统推进办事机构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发、完善办公自动化(OA)、学术会议系统、文档管理系统、培训管理系统、会员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专家管理系统及互联网远程教学平台。

2019年度工作计划

2019年学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强化政治担当,围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七大标志性战役等,结合自身四服务职能定位,在已有基础上加强综合能力建设,主动服务环保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建设高端环保科技创新智库服务科学决策、打造产学融合和跨界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跨界创新,重心下沉、对接需求切合基层实际提供精准化高品质科技服务产品,不断优化学会内部治理,推动学会向创建国际一流学会,推动环保科技创新,服务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迈进。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在环保科技工作者中大力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汇聚广大生态环保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力量;继续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基层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培训工作,助力地方提升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发挥好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作用,加强学会党委和秘书处党组织党建工作,强化学会党建对业务工作的统领

二是围绕生态环保中心工作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大学术体系建设,办好科学技术年会等学术品牌活动;瞄准前沿热点开展学科发展研究,遴选发布生态环境领域科学难题;持续提升精品学术期刊影响力。推进大传播体系建设,发挥环保科普首席科学家团队作用,加大重大政策、重点工作、热点专题传播力度;办好经常性品牌科普活动,推进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和全民行动;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普动漫形象。推进学会办事机构规范化职业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学会文化建设,提升在环境科技工作者中的凝聚力和组织力。

三是服务环保科技创新和人才托举。深入开展成果鉴定、技术验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评选等第三方科技公共服务;主动对接会员和基层需求,促进成果转化为决策力和生产力;联合举办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中国环博会、一带一路环保产业创新创业大会;加强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管理服务。增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青年科学家奖影响力,优化科技奖项,在各类活动中突出科学家的主导作用,加大青年科学家托举力度。

四是推动跨行业产学融合协同发展。围绕生态环保领域综合复杂难题、多种技术协同应用等,加强横向联系,提升学科融合发展、技术跨界创新服务能力。围绕生态环保重点任务,探索生态管家业务和放管服社会监督管理规范工作;推进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工作,开展生态环境高端智库研究、发布2019年度前沿成果和方向等;建设环境治理智能化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共同体成员需求,组织开展协同创新与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流合作。

五是努力提升国际化和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以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建设为依托,举办首届世界生态环境发展大会(2019底举办);英文科技期刊创刊、首发(刊名为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组织一带一路环境技术和创新展览,搭建国际生态文明与环境技术交流平台;组织对外技术交流,鼓励生态环保科技工作者走出去,积极推荐我国优秀环境科学家到国际组织任职,传播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新进展新成就。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环保科普365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