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
今天是2018年10月19日15:32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学会要闻
2018中国环境技术大会在上海召开
发布时间: 2018-05-10 18:4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由我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慕尼黑博览集团、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主办的“2018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于201852日在上海召开。

 

为进一步分析环保行业发展现状,寻找产业发展新思路,此次会议邀请到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的相关负责人或代表,以及威立雅、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桑德、博天、首创、锦江、瀚蓝、碧水源等龙头企业CEO及来自全球的600位参与者,共同把脉新时代环保产业的新使命、技术革命、商业模式和下一个风口。大会现场爆满,技术和产业专家云集,再度证明环境技术大会已成为当今世界环保的一个缩影以及我国环保的前景广阔。

 

开幕式由我会彭宾副秘书长主持。

 

 

看点01创新环保科技有效助推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

 

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王开宇女士为本届大会开幕致辞。王开宇副司长表示,我国未来三年将打七场标志性重大战役,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等,可以预见的是这项任务很重,难度很大。近几年,环境科技成果为水、土、气等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和评估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

下一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一方面要紧密围绕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技支撑。另一方面,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注重新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融合,通过创新实现我国环境科技领域的并跑和领跑。一是加快建立以支撑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二是着力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完善市场环境,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王开宇副司长介绍生态环境部近期即将启动建设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按照1+X模式,在生态环境部领导下,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主要依托单位,联合生态环境部有关直属单位、地方环保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共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整合成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高度融合、相互反馈的攻关团队和平台,同时也欢迎有条件的科研团队和企业参加联合研究。

同时指出,环境学会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环境科技社团。自1978年成立以来,围绕国家环保事业发展,在促进环境学科发展与技术创新、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将继续支持环境学会更好地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助力环境科技工作者和环保企业成长,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性国家建设。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柏国强在发言中提到,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技术的进步,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环保产业的支撑。2018年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为环境技术创新推广和产业化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交流平台。以技术为核心导向,聚焦环保制度改革,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协调,市场分析和技术知识经验交流案例分享,希望通过此次盛会能够继续探讨协同创新模式。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主任陈亮表示,我国环保产业体量大,技术就成为了核心竞争力,而单从污水处理而言,基本上我国还是在研发跟进阶段,或者是模仿再创新的阶段,真正核心的技术并不在我国。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的必然是核心技术。此外,产业改革的重点、长江领域治理的重心、源头上面预防都需要技术,我国走的是高质量发展道路,经济的新常态更需要技术。

目前,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在生态环境部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几十家海外基地,筛选了水、气、土国内外好的技术进行免费的推荐,取得了一些成绩。陈亮主任同时表示,作为环保人应该立足于现状,加大研发的投入,加大研发的力度,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消化吸收再升级,真正产生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技术,为实现我国民主富强和谐美丽强国作出环保人的一份贡献。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表示,在新的时代,环境价值的认知正在发生着变化,新的需求也正在形成和释放。如何把握这个新时代的机遇,赵笠钧会长与在座环保人分享三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两会后环境保护和相关部委的一系列调整折射出环保的新的未来,不能再局限于末端治理的场景,而要有一个开放性的视野。从生产端来看,环境企业不仅要防治污染,还需要思考如何让生产更绿色,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其次,在践行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除了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同样也是重要的内容。最后,我国环保人要具备全球视野,把优秀的环境技术和解决方案带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走出去解决世界的环境问题。

 

中检集团副总裁、中检集团测试公司总经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陆梅在致辞中提到,总书记多次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国环保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对高质量环境技术需求也更为迫切。陆梅副总裁分享了中检集团在第三方环境治理、环境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优异成果,并表示,只有通过专业的技术能力和优秀的人才队伍,才能不断深化为各级政府提供高质量环保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看点02环保新使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与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在讲话中提到,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要从四个方面解决问题,既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生态环保的责任及其数据来源;落实排污者治污主体责任;主动信息公开;引导全民行动。

同时,绿色发展需要国家做顶层的制度、体制、机制的设计,吴舜泽主任认为比较好的就是谁污染谁治理。最缺的是改善环境者得利的政策制度的缺失。此外,国家需要做顶层设计的地方更多是要靠挖掘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资源、能源、环境的利用效率,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环保根本性突破必须以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为前提。

在高峰对话中,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新建认为,十九大召开以后,也开启了环保的新时代,污染的治理,不再局限于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局部的治理,也涉及生态流域的治理,内陆湖泊的治理,固废、环卫,再生,新能源领域。另外,生态治理涉及的是山水林田湖草,也不是单一专业公司可以提供解决方案,未来需要更多产业的融合,这也是我们开启环保一个新的时代。今年中国环境技术大会的分论坛涉及新能源领域,也涉及到电池回收,这也是未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绿水青山是大家的共同责任,环保人也应携手努力。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凌锦明提出,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或者针对在这个行业列上“负面清单”的企业加强监管,同时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环境修复投入在整个环保总投资里面占比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非常低的,还是要加强可持续修复的工作。

 

看点03新技术革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国的环保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大的驱动力,两个轮子。驱动力就是我们的政策,两个轮子一个是技术,一个是金融。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在《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特别注重加快加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合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着眼全球产业重组和发展格局变化,谋划更长期发展。

IBM中国研究院研发总监芮晓光博士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这些创新技术本身已经对我们未来环境领域产生了影响。他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的作用,以及跟行业相结合。如何和环保行业相结合起来?从环境监测角度来说,AI能提供全国空气质量未来十天的变化趋势,帮助城市来找它的污染来源,最终帮助政府去做决策。在特定的减排目标,制定情况下,怎么以比较低的成本,比较高的经济效益去解决这个问题,AI可以对各种预案进行评估,给领导相关的技术支持。AI是从大数据中挖掘支持的能力,解决各行各业实际的问题,来增强我们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第二轮高峰对话中,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世汶教授引导大家进行主题讨论,对话专家结合公司自身的业务介绍各自环境大数据或智慧环境领域的新技术或新业务应用情况、网格化监测(微型站)与地方环境监测的合作模式和发展趋势、作为智慧技术与传统业务结合的经验。并结合美国的IT公司为政府合公众提供的基于大数据的应用服务,对中国的建议及针对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都必然伴随着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对话专家与分享了相关经验。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监测事业部总经理黄辉勤提出,未来环保产业一定是走向智慧环保,走向大数据的管理。这几年,通过政府和外界方面信息的交流或者倡导,对于数据的重视,环保企业正在兴起一个高潮,涉足这个领域的企业每年数量是翻倍的,尤其在过去一年可能翻倍两三倍,虽然各种产品还不够精细,但是我们感觉到环保产业正在试图进入到数字的时代。

 

看点04环保产业未来:两山经济与两山产业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傅涛在《新时代下的两山经济与两山产业》演讲中提出,政府说将改革进行到底,企业则是将创新进行到底,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围绕客户需求和升级,这就标志着两山产业时代到来。

两山产业本身是立体推进的产业,在给自然环境产生增量的情况下创造社会利益,参与对价。我们可以面向一个全新的产业形态,未来支撑生态文明的顶梁柱是两山经济,而不是原来的传统经济。没有前面的基础是没有后来的。

 

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郅立鹏在环保行业的创新升级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1、技术升级,企业应做一些自主开发,尤其是中小型环保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做一些投资。2、模式创新,必须要构造清晰的可持续的发展逻辑。3、资本创新,效益和环保之间怎么达到平衡,要结合政策上给予的一些引导,这样一些项目的落地是比较有意义的。

 

看点05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成为新兴市场重要的风口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室主任刘解读《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意义》,她提到,“一带一路”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合作的要求,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合作理由之一。“一带一路”建设给环保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政策红利,而且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市场,也提供了资金的保证,可以说环保产业走出去已经进入绿色一带一路的高速度。

她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具有较高性价比,具备效果好、技术适应性强等优势 。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凭借以东盟国家相邻的独特优势,瞄准东南亚地区,已形成环保产业园或企业集群,搭建技术转移交流平台,相关企业的烟气除尘设备销往东南亚、南亚、中亚、拉美等多个地区。商业模式涵盖了设备输出、工程建设、投资运营和境外并购,投资项目包括能源类、固废、水处理、海水淡化等大气污染治理等。

 

我会彭宾副秘书长在主持“新兴市场——下一个风口”议题中指出,新兴市场总体来说潜力很大且机遇很多,同时也有一些风险。环保企业迎来了“走出去”的时机已经到了,企业也有这个意识,如何通过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企业主动的开拓、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走出国门、共同走向全球,迎接另一个风口,获得另一次发展机遇。随后引导对话专家对中国的标准体系如何能够引领国际市场、企业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如何有机结合起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及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激烈的讨论。

 

碧水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日成表示在我们这个国家新兴市场中,推动不是技术,而是标准,标准才能推动新兴市场的出现。并以水类供应项目的出现为例,指出实际上这个新兴市场是根据老百姓对水的健康问题的关心而带来的新兴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很大,所以要在这个市场做好,必须要有过得硬的产品、过得硬的技术和过得硬的服务体系,新兴市场真正推动者,应该是我们国家的标准。企业一定要在建立好自己的企业标准同时,更多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这些标准才能积累,逐步跟国际标准接轨,才能积累经验。

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彭增亮指出企业要想走出去,首先要创造需求,创造顾客。中国目前有非常好的背景环境,政策就像是快捷键,环保是一个风口。第二,形成中国方案。第三,生态链,一定要嫁接当地的资源,搞生态环保一定要有绿色的内心。

航天凯天环保副总裁刘华介绍了本企业的20162017年国际市场布局和2018年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的新举措。20162017年通过并购方式收购了德国水务的环保企业,也是加强未来国际市场的一个举措。

肇庆市大正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展鸿介绍了两年前公司开始的东南亚战略,对东南亚的再生资源企业进行投资、管理、贸易、服务。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环境下,在泰国等国家迅速开启再生资源的圈区管理业务。

深圳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诗刚分享了在PPP绩效考核过程当中遇到几个问题。第一,必须高度重视考核标准的制定,而且是在合约签署的时候,避免走很多回头路;第二,必须高度重视可用性服务费和运营绩效服务费,它的支付条件一定要做到合理;第三,在同一个项目里面有多条河流,标准的区别性和协同性;第四,特别要重视不同雨量考核标准的时段和方法的问题;第五,不同考核指标在比例分配和加权上要考核它的均衡性。

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小峰在对话环节表示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方向基本上还是以“一带一路”为目标,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方针的号召,也是对市场和形势的分析。“一带一路”沿线人口占比世界三分之二,经济比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而且这里面有很多是第三世界国家,我们可以输出中国的资本,输出中国的制度,输出中国的文化,同时也可以跟目前已经走出去的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当地企业形成密切的产业协同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看点06点绿成金:绿色金融助力环保产业新篇章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秘书长杨秋生在发言中讲到,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期,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纷纷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绿色、节能、环保的产业。与此同时,对支持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需求与日俱增。绿色金融成为绿色转型进程中的加速器。绿色金融旨在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为绿色项目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五个方面逐步完善政策制度的保障和法律的支撑促进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和市场的形成: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绿色金融建设、法律基础逐渐夯实、国际合作发展。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健介绍了国泰君安在践行发展理念特别是发展绿色债券方面的实践,同时也谈一下对绿色债券业务未来发展的看法。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综合环保圈微信公众号整理)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环保科普365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