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动态
分支机构动态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气候变化与环境可持续性”分论坛顺利召开
日期:2025-07-25 浏览数:{{clicks}} 作者:会员服务部


7月20日上午,由环境可持续性科学专业委员会牵头召开主题为“气候变化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分会场研讨会,分会场由环境可持续性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教授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袁增伟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阳平坚研究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覃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江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陈睿山教授作为召集人,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徐琳瑜教授、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李一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卢宏玮研究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曹世杰教授、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王真教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李蒙蒙副教授、联合泰德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陈蕾高级工程师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刘慧琳高级工程师作主题报告,会议室研讨气氛热烈,既充分体现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可持续性的高度关注,也与产业界代表展开了深度互动。


图片


在气候变化带来更多水资源挑战的背景下,为助力环境可持续发展,徐琳瑜老师团队提出了一套融合实体水与虚拟水的城市群水资源系统韧性动态评估方法,按需水满足的不同状态将气候适应条件下城市群水资源韧性表征分为抵抗、适应、恢复不同阶段,并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案例开展应用。考虑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禀赋和发展阶段不同,实体水与虚拟水作用有所差异,为不同城市提升水资源韧性、保障水安全提供差异化的路径选择。


图片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李一平教授报告聚焦南方桉树人工林区水库水体突发性泛黑问题。研究发现水库黑水由单宁酸、金属硫化物和单宁酸铁共同导致,其中铁与单宁酸的络合物为主要致黑物质。通过EFDC模型构建三维水动力-黑水耦合模型,揭示了冬季气温骤降引发水库热分层失稳,底层污染物随垂向水流迁移是泛黑主因,通过水库冬季水位提升可削减污染物垂向迁移。


图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卢宏玮团队薛宇轩助理研究员聚焦流域水体微塑料相关研究。通过ICFD溯源模型发现,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微塑料主要来自大气沉降,低海拔区则以旅游、生活污水等人类活动为主。AMF和DAM-MTT模型可精准模拟全球河道微塑料通量,城市河段通量显著高于其他河段。基于SSD-ERA方法评估,考虑物种敏感性与生态脆弱性,识别出川藏交界等中高风险区,为白色污染科学管控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与技术支撑。


图片


东南大学曹世杰教授在“气候变化与城市热污协同控制”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正加剧城市热环境与空气污染的双重风险,需融合系统思维、数智技术与交叉学科构建协同防控体系。其团队研发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稀疏监测数据即可快速预测城市地面空气污染的高分辨率时空分布,突破短期污染暴露研究的技术瓶颈;该模型同步实现城市热环境实时预测,有助于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提供环境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助力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图片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王真教授在“整合饮食转型与本地化粮食供应策略降低全球农食系统排放”报告中指出,本地化供应策略(LFS)可显著减少食物里程及运输排放,使全球食物里程特征优化,交通碳排放降低。但单独实施时减排效果受饮食模式限制。将EAT-Lancet饮食与LFS结合后,虽因植物性食物跨区域运输小幅增加运输排放,但通过减少食物生产相关排放,整体减排效益显著提升。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排放协同与权衡,为因地制宜制定食品系统减排方案提供科学支撑。


图片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李蒙蒙副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农业灌溉对中国极端热胁迫和臭氧污染的影响研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农业灌溉国家,灌溉面积在大幅增长,其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团队基于WRF-Chem模型结合动态灌溉方案,优化了灌溉方式和土壤水分匮乏阈值等关键参数,使模拟灌溉用水量与统计数据的相关系数提升。在臭氧污染影响方面,2019年夏季灌溉通过增强风场辐散缓解了黄淮海平原臭氧污染;2022年夏季则因垂直混合抑制,导致长江中下游平原臭氧浓度上升。研究为理解农业活动与大气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刘慧琳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广西红树林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研究,构建了包含气候因子、环境压力在内的暴露度、象征红树林覆盖度等生态指标的敏感性以及自然与人为适应能力的风险评价体系。研究显示,历史时期广西红树林气候风险呈动态变化,当前多处于中等风险区间,极端低温、热带气旋是主要威胁。未来高排放情景下风险加剧,提出培育耐逆境品种的生态系统强化方法、智能监测预警、政策创新协作等韧性提升路径,为红树林保护与气候适应提供科学支撑。


图片


“气候变化与环境可持续性”分会搭建了服务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科学技术普及的绿色开放共享平台。与会专家的前沿探索与深度互动,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加速向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分会所呈现的前瞻性研究和实践案例,有力彰显了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驱动环境可持续性进程中的核心引擎作用,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可持续性科学专业委员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