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物多样性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日期:2025-05-25 21:20:19 浏览数:{{clicks}} 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5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贵州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年生物多样性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生物多样性领域4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会议现场


开幕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家齐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家齐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视频致辞)


特邀主旨报告

     特邀主旨报告由贵州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粟海军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贵州大学教授周少奇主持。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贵州大学教授周少奇作了题为“细胞中电子流传递与生物多样性之生化反应基础”的报告。周教授介绍了关于细胞中电子流传递与生物多样性之生化反应基础,探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从细胞学说、螺旋学说、折叠学说、多样性学说、过程代谢说到质能守恒说,展示了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深入分析了细胞中电子流传递现象,包括真核细胞呼吸作用、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细胞的电子传递。他还介绍了生化反应电子计量学,特别是生物碳氮磷协同减排理论,分享了该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成功案例。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姚东瑞作了题为“国家植物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报告。姚所长探讨了国家植物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并介绍了国家植物园的功能,包括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普宣教和园林园艺展示。分享了国家植物园在物种拯救、遗传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暨南大学教授韩博平作了题为“生物多样性测量、保护和恢复中的三个重要问题”的报告。韩教授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测量面临物种鉴定、个体计数、多样性指数选择等挑战,并强调了Hill number等新方法的优越性。他强调保护稀有种的重要性,以及稀有种的生态功能假设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此外,韩教授还探讨了生物多样性恢复中的问题,包括优势种和稀有种的恢复、避难所建设、物种库与群落组装等。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健平作了题为“中国两栖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的报告。江教授介绍了中国两栖动物的多样性与保护现状,深入探讨中国两栖动物丰富的多样性,并分析了其分布格局和物种增加趋势。强调了中国两栖动物面临的威胁,包括过度捕捉、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等。他还分享了中国在两栖动物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确定关键保护区域和物种,以及研发濒危物种的保护技术。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共同推动中国两栖动物的多样性保护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蓝虹作了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金融”的报告。蓝教授介绍了金融机构进行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生物多样性风险的来源和影响,并以萨哈林2号油气开发项目和云南绿孔雀案为例,说明忽视生物多样性风险可能导致的项目失败和金融损失。还介绍了衢州《银行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标准》和“生命鸟巢”项目,展示了金融机构如何将生物多样性风险转化为机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探讨生物多样性金融设计技术,包括收益流设计、融资方案和风控方案设计,以及混合金融的应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中山大学教授张健作了题为“不确定的未来:物种能否赶上气候变化的速度?”的报告。张教授介绍了关于生物多样性在气候变化中的未来。探讨了物种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并分析了植物种群动态、物种分布变化以及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他还介绍了BEST项目,旨在通过长期定位监测和联网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张教授的研究强调了保护山地生态系统和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本次研讨会紧密围绕“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共筑地球生命共同体”主题,会议期间学术氛围浓厚,成果丰硕,共开展162场学术报告,展出7份墙报,交流16篇论文,通过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形式,为有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碰撞与成果共享空间。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