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案例:从维港到湾区,香港学子谭沛东的“绿色融合”之路
日期:2025-10-23 10:30:53 浏览数:{{clicks}} 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人物档案】

  • 姓名: 谭沛东

  • 身份: 香港学生,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生

  • 实习项目: 2025年度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

  • 实习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 实习岗位: 大气环境监测实习助理

【案例摘要】

谭沛东同学的实习经历,是新时代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生动缩影。在为期两周的专业实践中,他不仅将书本知识与一线环境监测工作精准对接,更在严谨的科学操作和宏观的数据分析中,深刻感知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的脉搏,坚定了投身祖国环保事业、担当两岸交流桥梁的理想。他的故事,展现了当代港澳学子扎实的专业素养、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一、 精益求精:在毫厘之间感受科学的严谨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谭沛东对环境监测工作最深刻的体会。初到监测站,面对精密的大气采样器,他坦言,课堂上操作简易设备的经验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在指导老师的耐心传授下,他迅速掌握了检查设备气密性、校准流量、安装滤膜等核心操作,每一次对温度、湿度等参数的精准记录,都让他对这份工作的科学性肃然起敬。

专业性体现在细节中:

  • 仪器操作的专业性: 实习期间,谭沛东的工作核心之一是环境大气采样。他不再是理论的学习者,而是专业规程的执行者。从采样前的仪器校准到采样后的滤膜保存,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确保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 数据处理的精准性: 在恒温恒湿的天平室内,对采样前后滤膜的称重工作磨练了他的耐心和细心。他深刻理解到,这些精确到微克级的重量数据,是后续进行PM2.5等污染物浓度核算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对空气质量状况的最终评判。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对“数据质量是监测工作生命线”这句话有了切身体会。

二、 格局提升:从微观数据洞见湾区治理宏图

如果说一线的仪器操作是“术”,那么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则是“道”。谭沛干在实习中最大的一项收获,是参与了广州市历史酸雨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他运用专业软件,对近年来的酸雨pH值、电导率及离子成分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当看到图表上清晰呈现出酸雨频率逐年下降、降水酸性逐步减弱的趋势时,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粤港澳大湾区在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减排、区域联防联控等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后结出的硕果。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精准的监测数据如何为宏观的环保决策提供关键支撑,大湾区的蓝天白云背后,是“一盘棋”协同治理的智慧与决心。

三、 心灵契合:从实习生到“湾区环保人”的身份认同

这次实习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与情感融合。作为一名香港学生,谭沛东有机会深入内地环境治理的最前沿,与内地的同行并肩工作。

  • 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的意愿: 监测站同事们的热情与专业,让他倍感温暖。在工作交流中,他了解到大湾区正在构建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数据共享机制等创新举措,深刻体会到“一国两制”下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巨大优势和光明前景。他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湾区青年,与这片土地的未来发展休戚相关。

  • 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发现,尽管成长背景不同,但对“守护绿水青山”的共同愿景,让大家的心紧密相连。这种专业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激发了他强烈的使命感。他立志要“成为两岸环境交流的桥梁”,将内地的环保成就和先进经验分享给更多的港澳同学,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来。

【案例启示】

谭沛东的经历印证了,为港澳台青年提供深入内地、深入专业的实践平台,是促进其全面了解国家发展、增强国家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从对专业仪器的陌生,到熟练操作并理解其背后意义;从处理单个数据,到洞察区域治理的宏大叙事;从一名香港来客,到立志为国家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湾区追梦人”,谭沛东的转变,正是无数港澳台青年与祖国双向奔赴、同心同行的真实写照。他们带来的开阔视野和专业知识,与内地发展的广阔舞台相结合,必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